第225章 对峙(22/24)
李邦华:???
他有种听天书的感觉!
“这请陛下赐教什么是生产关系,什么是生产力!”
紧接着,崇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用一种李邦华能理解的方式说了出去。
“也就是说是负责分配的人和**出了问题?”李邦华抬起头,用询问的目光看向崇祯。
崇祯直接愣在原地。
李邦华可以啊,竟然直接说出了问题核心所在。
“李阁老说的不错,就像元朝末年那样,江南本是鱼米之乡,土地物产丰盈百姓却贫困潦倒。究其原因是蒙古人的掠夺,造成了贫极江南,浮夸塞北的局面。”
“于是太祖高皇帝揭竿而起,让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。”
“原来如此!”李邦华开始认真思考大明朝是不是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。
简单思考后,他无奈的叹息一声。
大明朝不但有这种问题,而且非常严重!
“怀来卫塘报!怀来卫塘报!”就在李邦华打算细问时,一个小太监手里拿着塘报跑了进来。
第236章 利益和想法
崇祯抬起头,精神为之一震。
他知道,黄得功与多铎之间的首战有结果了。
看完塘报的内容后,崇祯高兴的有点合不拢嘴,他让小太监将塘报递给李邦华的同时说道:“黄得功不愧是黄闯子,竟然击溃了建奴主力,可惜杀敌只有区区二百人。”
李邦华目光在塘报上扫过后,一脸的凝重。
“陛下,实际杀敌数量应该比塘报里写的多,黄得功报少了。”
“哦?说说看。”崇祯忍不住抬起头看向李邦华。
每当前线发来塘报,文官们总会怀疑塘报中杀敌的数量。但无一例外,都认为前线虚报杀敌数量。
毕竟杀的人越多,朝廷发的赏银就越多。
文官们表面上是为朝廷节省银子,实际是为了打压武将,让武将向文官低头。
这一招确实很有效。
大明朝在外带兵的文官武将如果想不被掣肘,必须结交朝中大臣。
说白了就是送礼!
李邦华这位内阁首辅,竟然跳出了之前的怪圈。
他果然没看错人。
李邦华抱拳拱手:“陛下,首先塘报中写明,战后双方各派数支百人小队前去驮运伤员收敛尸体,我军杀敌人数是根据现场遗留的建奴尸体上报的,数量本就不准。”
“其次,建奴退兵时本有抢战友尸体的习惯,所以现场留下的尸体有限。”
“实际杀敌只多不少,更何况现在是盛夏时节,那些重伤的建奴十有八九会不治而亡。”
“依臣猜测,建奴伤亡约在千人左右。”
崇祯点点头。
李邦华继续说道:“黄得功虽然击溃了建奴左翼军阵,但建奴骑兵太盛,继续追杀反而有被骑兵冲散围歼的可能。所以他趁势退兵,坚守营地的策略是没问题的。”
“嗯!”崇祯对这位大明首辅的表现越来越满意了。
这位内阁首辅不但能稳住文官集团,还能为武将们着想,同时将皇帝和文武官员之间的关系处理的十分巧妙。
唯一担心的是他年老体衰,再加上繁重的内阁工作,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。
“既然首战告捷,那么接下来就等多尔衮上钩了。”
“陛下放心,臣已安排人在沿途布置狼烟篝火,一旦发现多尔衮大军-->>